![[转载]诗歌的现实维度和精神向度 [转载]诗歌的现实维度和精神向度]()
诗歌的现实维度和精神向度
文/袁勇
小时候我们老家一个三岔路口有个土地龛,场上的大同常常带领我们一批年龄小的娃儿打地主,所谓打地主就是大同在土地龛里立一个泥巴老爷,我们排成一排,头戴黄荆子编的头圈(军帽),手攒一块石头(手榴弹)从坡下匍匐着往土地龛爬,不管用啥子方法,谁先爬到洞口,用手榴弹将泥巴老爷打倒,谁就是将军。我的堂哥愣娃长得壮实,总是当将军,我心里就一直不甘心。后来怀德爸知道我们打地主的事,就拉住大同骂:你龟儿子些个不干好事,那土地爷是专为夜里迷路的人指路的好神,你狗日的也敢打?打地主就这样结束了。我就起了一个鬼主意,一天夜里一个人就来到土地龛,爬进洞里装土地,打算给迷路的人指路,左等右等没有一个过路的人,瞌睡虫一来,我就倒在洞里沉沉睡去。这次省馆和遂宁举办的文学面对面,诗歌整体质量高,名人多,大师多,省馆喊我来给大家说诗歌,我就只好从沉睡的土地龛里打着哈欠爬出来,装个正神,给大家吹吹神壳子。
今天我说说诗歌创作中应该把握的两个度:《诗歌的现实维度和精神向度》。
维度按百度解是"点是0维、直线是1维、平面是2维、体是3维"。如果按个体的人来说,在母腹中是0维,出生后哺乳期是1维,从走路到学前是2维,从学校到社会是3维乃至多维……维度小,涉世少,0维就还没有涉世,所以对别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影响就小。人在世界上只是一个点。人这个点"基于点是0维、基于直线是1维、基于平面是2维、基于体是3维乃至更多维"。人的言行有一个维度,人的思维有一个维度。一个成熟的人都是生存在三维中(三维:1维线+1维面+1维体;四维:三维空间+1维时间),哲学家和科学家等的思维维度更广泛更多维。
诗生活=现实生活(硬件)+精神生活(软件)。那么,诗维度=现实维度+精神向度。
当下诗歌的现实维度
诗歌的现实维度分现实题材维度和现实思想维度。无论是现实或思想,涉入深,维度大,涉入浅,维度小。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奖并发表演讲中说:“我一点点地回顾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回顾它对人的影响。我发现人类其实是很小的概念,尤其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但在现实中,人使得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个人就是一个点,单说一个人,就是0维,“但在现实中,人使得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个点可能产生多维。一个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灵魂可以产生轨迹(线)、平面和空间。人由灵魂导向,跟着产生轨迹(线)、平面和空间。阿列克谢耶维奇问自己“那么我在做的是什么?我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思考和话语。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灵魂的历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这里“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说了两个现实,日常生活现实和灵魂现实。日常生活的现实扎实,那么密度就大,质量就高,灵魂的维度就大、基点就高。
我有个60年代出生的一个朋友,原来在西华师大教书,一生只写过两首诗,一首是《手榴弹向太阳投去》,一首是《怀念一只狗》,就因为这两首诗,他在我心中永远都是个诗人。我们来看看他写的《怀念一只狗》:
怀念一只狗
这只狗一直叫狗(因为不具备狗性)
和我们组成一家
母亲的眼睛很忧郁(那个时代的眼神就是饥饿忧郁的眼神)
我们想起自己
那时候粮食极紧极缺
那时候人们时常撕打辱骂(你摘了我的豆,我偷了你的瓜)
那时候我们小心翼翼
生活在时代之下
母亲从牙缝里省一口吃的
给我和兄弟
我和兄弟总是偷偷地喂它(人性重善)
这只狗始终
没有别的狗大
那爪子 那尾巴 那咬人的牙(细节)
我们田垄的瓜果仍然被摘掉
我们檐下的东西仍然被顺手牵拿(狗没尽责)
这只狗仍然叫狗(很无奈)
看守着蓬门
夜里陪我们走漆黑的路
白天迎客来清贫的家(漆黑和清贫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有贼无贼 这只狗都一言不发(为什么)
那些贼都是认得的
这只狗一直很温柔(温柔是表面的,熟人作贼狗不理是本质)
最后 这只狗
还是被人药杀
像一个盲人
死在自己的屋檐下(为什么这么温顺的狗还遭到药杀?饥饿的时代,对于粮食,都是贼,不管狗温润凶恶,贼都会惧怕;所以,狗会被药杀。)
《怀念一只狗》写的是实实在在自家养的看门狗。实实在在会看家、会咬人、会吃会拉的狗。狗是一个个体,一个点,是0维。诗歌的现实维度说的并非是作品描写的现实元素的维度,而是指作者看见现实生活体量的维度。《怀念一只狗》从狗出发到狗结束,写的全是狗,但我们读了,为什么会感到那么重那么痛?因为这首诗感动我们的,是它揭示了60后那一代人最初所经历的贫穷、困苦、迷惑和无奈,表面上写一支狗,其实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体量。这只狗,是诗歌作品中一直涵盖时代的全息狗。诗里的狗完全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既用狗拟人,也隐喻人如狗。饥饿到了极端就会取缔人性移植上狗性。有句话说得好:饭饱生余事,饥寒起盗风。《怀念一只狗》生动又深刻地揭示了贫穷时代的存在现状。所以《怀念一只狗》中的狗,是又不是一只狗。它是狗,它的确是伴随诗人生活成长的看门狗,它不是狗,它真的和现实生活中本来的狗大相径庭,因为它完全失去了看门的狗性。时代是把利器,把狗性砍掉了,同时也把人性砍掉了。为什么吕宾这首诗具有那么让人刻骨铭心的生命之重?唯一的原因就是:狗这个现实中的元素被他洞悉得维度深,如果说狗是0维,诗人的视界和思考却是多维的,他擦亮了眼睛,听懂了万物,把狗与那个特定的时代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灵魂的历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这里说的现实维度其实就是诗人眼界和思考的维度。诗人眼界和思考的维度何来?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来!离开生活,你就成了瞎子聋子,何来眼界?离开了生活,你对万事万物一无所知,何来思考。我们身边很多写作的人,总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常常抱怨说:“我的生活平淡得就像白开水,莫啥子写的。”我说,早上一杯白开水,比补药还营养,一杯白开水,比一杯品牌牛奶还健康,一杯白开水,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救人一命。说生活是一杯白开水,在今天这个时代就是在赞美生活!你虽然在生活之中,你进入的只不过是生活表层,也就是说,你处在生活的二维平面上,并没有进入生活的三维立体。有人要说:二维是平面,我们全都生活地球的球面上,难道把地球挖个洞让我们全部钻进地洞里去生活才叫三维立体?我说:很简单,如果你看不见三维立体生活,把现实生活放进你的思维之缸里发酵发酵,就是立体的了。你说:存在即合理!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思考了的呀?怎就不三维立体了。我说:你思考的维度同样也在一个平面上。我还要说:亲爱的,千万别埋怨你的生活,要怪就怪你的短视和无知!一句话总结:要想有多维的视觉和多维的思考,得放大你视觉的曲尺和思想的规矩。这些度量衡的取得就得从各类知识中来。你书读得多读得透,学习得多学习得透,你的视界和思想自然就多维了。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学习知识把知识弄通弄透,再用学过的知识把你的生活弄通弄透,眼界和思想的维度之门自然会向你全方位打开。
“我收集我所处时代的生活。我对灵魂的历史感兴趣——日常生活中的灵魂,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我致力于缺失的历史。”
阿列克谢耶维奇说的日常生活的灵魂,我们从下面这首诗中同样能得到印证:
铧犁
王杰安
那头老牛 偶尔会从柴房过
在门前 它停住了脚步
伸长脖子朝里面窥望 然后轻唤一声
甩着长尾 走了
铧犁肯定是听见了 却没回应
整个冬天
它与连枷 簸箕一起隐名埋姓
闲置在角落
它学会过这种落寞的日子
憋屈 是一种生存状况
或者积蓄更多的力量 譬如农历腊月
这天立春 老牛仰天长啸
整座村庄都听见了
铧犁
猛然挺起腰身 在隐忍中
睁开了眼
冬天里闲置在角落的铧犁,谁会去在意?谁又会把他写成诗句?这张铧犁就是“被宏大的历史叙述忽略或看不上的那些东西”。然而,王杰安就发现了铧犁的诗意,他巧妙地把铧犁和老牛契合起来,通过老牛的一引一带,特别是立春那天老牛的一声仰天长啸,铧犁“猛然挺起腰身,在隐忍中睁开了眼”。我们用三个维度来欣赏这首诗,单从闲置在角落的铧犁来说,是0维;从柴房外经过的老牛的窥望和轻唤,特别是立春那天的仰天长啸与铧犁“猛然挺起腰身,在隐忍中睁开了眼”的互动,使铧犁一下子从0维直线进入三维立体,节令、声音、动感和表情多维结合,组成了声色感光俱佳的立体影像,让读者不得不为之震动。诗读到这里完了吗?没有!《铧犁》一诗写出来的全是写给那没有写出来的。那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谁能说出来?……对,整首诗还有一个隐者:那潜藏在铧犁和老牛背后的庄稼汉,一个老农!这个老农闲淡了一个冬天,都快憋屈死了,他想快点立春,春耕的时刻快点到来,他要在春耕的第一时间,牵着老牛扛着铧犁精神抖擞地赶往田野,乘着朝阳驾起一道道霞光……这潜藏在背后的老农才是《铧犁》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的灵魂!
日常生活的灵魂重在作者的发现,比如邓太忠写一个摆地摊的小贩有这么两句:“他沉得很深活得很浅”。这就是作者用自己的多维视觉和思考对生活精准提炼出来的好句子。没有日常生活的厚积,就没有灵魂里诗性的薄发。
《五灯会元》卷17《惟信》记吉州青原惟信禅师讲开悟三阶段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惟信大师以自身的参禅经历,揭示了由“原我”的童稚朴素到六根通感和知识熏陶后“自我”取相,由“自我”取相到“真我”大彻大悟的禅悟过程,高度浓缩了禅的智慧。其实,这个三段论引申出来,就成了囊括一个人生命个体的三个维度。既是命理的又是艺术的,既是实存的又是思辨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总之,是生存和艺术开悟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三个境界和三个彼岸。
反映在我们的创作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初级阶段,山就是自然形成的高出于地面的一块海拔不等的高地,由树木荆棘岩石组成。水就是河流溪沟井泉里透明的液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照相式的写实记录。属于二维写作。优点:真实自然,样样俱全。缺点:依样画葫芦,拘泥写实,没有创作的必要。写作的第二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以你的六根与山水亲见再假借通感以自我取相,你可能把山水做喻体,采用拟人化或拟物化把山水的嬉笑怒骂很夸张地刻画出来,山水成了艺术创作中的立体意象,甚至可以把山统统写成昆仑,把水统统写成汪洋,这就是三维写作。优点:作品有张力,具有艺术想象力和艺术美。缺点:具有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的技艺派写作,缺少震撼人心的硬通货。第一阶段你的眼睛有一层类似处女摸的东西没揭开,看得实,作品拘泥于实在的表象;第二阶段你又戴上了望远镜,把山水放大拉长变形了,看得虚,作品总是缺了底气少了地气。写作的第三个阶段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时候你的视界和思想已经进入了多维,你看见的山水以山水的形式非山水存在着。或者说,山水就是万物的形式,你已经洞穿这种形式直指万物内核,山水什么不是,山水什么又都是。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庄子在《齐物论》里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是与非”和“天地、万物、马”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叫法,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本来没有是非,也没有名字,人们在那里以自己的观念强加到事物的身上,还给它们起了各种各样的假名。比如山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本身是没有是非对错的,好的可以欣赏,坏的可以杀人,好坏都是人为。“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马本身就是一个假名而已,用马的假名说明马不是马,还不如用不是马的假名来说明马不是马。用假名说明假名有什么意义呢!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是假名,一指也是,假名就是假名啊!“万物”是假名,“一马”也是假名,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啊。庄子的齐物论,说的就是物通为一,万物为一物,什么物,这物就是庄子的核心词:道。所以,借用庄子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我也可以这样说:“天地一山也,万物一水也”。山水存在又不存在,庄子慧眼看见的,一个字:道。
道是万物存在的内核。人类存在的内核是精神。精神是人类的道,人类的精神我把它简称“人道”。由这个道引出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核。接下来我就谈谈诗歌创作的精神向度。
前面说过,诗生活=现实生活+精神生活。诗维度=现实维度+精神向度。先说说向度的解释:向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由深入浅,由深入浅。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由黑到白,由白到黑……等等。不同的向度有不同的势。一个人从厅长降为局长,另一个人从科长升为局长,一样的官职变化但向度取势迥然不同。时间是一种势,是物所具有的一种势,一种向度。往生是一种势,往死是一种势,生死又是一种向度。没有这种向度,就没有生命。一滴水,演化出生命,是在生死向度上的变化。时间和生死只有向度,只有势,没有形。有时间向度,就有昨天,今天,明天。有生死向度,就有生命,有食物,有爱,有精神。
诗维度=现实维度+精神向度。为什么这里说精神向度而不说精神维度?维度只说点线面体,几率平等;向度侧重于趋势方向。一个时代的精神有厚度不行,还必须有方向。况且我们的现时精神薄如断羽,人道全面沦陷,更需要我们在重建诗歌精神的同时扶正精神向度。
那么,什么是目前最急需的精神向度?为什么要扶正?现在社会的人道如果用DNA把屈原复制转来恐怕又要哭死:穷无傲骨,富无善心,人无信仰,官无良知。纵娱淫乐,民失教化。一句话:没有真善美!真善美的缺失和坍塌让我们的灵魂摸不着北。我曾经为过50岁生日,查了一个词条,《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过了50岁生日第二天起至今,我完成了“烟赌妃”三戒。我不能用烟来麻痹自己,不能用赌来耗尽自己,不能用妃子来掏空自己,都知非之年了,我还没有做一件值得自己尊重的事情,还没有写出令自己敬仰的作品,在人群中,我倍感孤独。我时刻审视我的灵魂,我只有一个发现:我的灵魂需要真善美!
我把从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中国诗歌阶段称为中国诗歌的“砾石阶段”。“砾石阶段”诗歌的特征:干燥、外紧内松、苍白贫血。所患的是典型的“石骨疏松症”。中国文人最大的不孝是对本源文化弃祖忘本的不孝,我们现在无端地抛弃了我们文化的本器,只能在流浪的旅途上不得善终。如果对诗坛比较了解的人看看,我们的诗歌写作走红的是些啥东西?我们的文学体制是啥东西?这些年吃香的诗歌有梨花体、废话写作、口水诗歌、下半身写作等等。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国家豢养的一级作家赵丽华的梨花体,我们看赵丽华的简介:赵丽华,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晶报》《东方新报》《都市女报》《兰州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参与主编《中国诗选》《中国诗歌选》。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现居廊坊。我们来读读她的梨花体诗歌: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一个是我侄子
七岁半
一个是我外甥
五岁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中国诗歌的现状就是,这样的作品占据着神圣的诗坛,这样的诗人被国家豢养,成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我们的诗人何为?我们的文艺体制何为?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要是鲁迅还活着,鲁迅可能拿笔诛伐不会解恨,一定会用棒槌捶扁她。
我们再看看下半身写作的牵头人,沈浩波的《朋友妻》:
与美丽丰满的
朋友之妻
在酒吧对坐
于我而言
简直是对
人性的考验
当时我满脑
都是肮脏的念头
几乎一直在想
要是能把
这个女人
抱上床
那该多爽
我不得不承认
我是一个下流、
阴暗的人
可事实上
直到最后
我都未敢将
我的爪子
伸向她的乳房
我压抑着
罪恶的心情
与她保持着
暧昧的距离
说到底
我是一个
内心怯懦的人
于是我只好
如此安慰自己
"朋友妻,不可欺"
你们看
我最终成了
这么一个
虚伪的
令人恶心的家伙
2000/7/15
时势造诗人,沈浩波之流的下半身写作专门性交群交淫乱的龟头文字,正好印证了时代的堕落。在时代集体价值堕落的年代,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淫欲,又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只好挖空心思找个由头,炒作出名,好天天喝酒吃肉,夜夜抱肥搂瘦。我曾在《口语写作》中说沈浩波们不是首思维,而是手思维,其实,他们用的下半身思维,说白了,性器官思维。我想,习总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这里,我要说,沈浩波之流,把你们的兽性关进人性的笼子里,别让兽性战胜了你,让你禽兽不如。不然,任由他们给诗坛造成如此污染,会在一大批年轻人的灵魂里种下什么样的恶果?会把我们时代的艺术价值诗歌精神带向何方?
所以,在这个时代,诗人要学会自尊,学会拒绝,学会控制自己的兽性,学会重建时代精神和诗歌精神!
我喝一杯牛奶,不要有三聚氰胺,我喝一杯白开水,不要有铅,不仅要在诗歌中呼喊,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呼喊。大家都知道,今年甘肃的铅污染事件,已经影响到了广元,在往下一点,就到了苍溪、阆中、南部、南充……就可能发生喝一杯白开水中毒事件。这些事件为什么到了最后大面积伤人才发现,就是因为在其源头没有人站出来警示、制止。如果你无力警示或制止,你可以大声呼喊。现在QQ群、微博等平台不正好可以用来关注民生吗?民生是每个人的生存,每个人都有权利问责。在政府体制失去作为的境况下,每个公民就得担起作为的重担来。时代的价值之塔坍塌了,我们就要把它扳正扶起。在当前文学艺术不作为的时代,诗人首先得作为!诗人是时代的先行者,是时代精神的重建者,更是时代文明的践行者。如果我们的诗人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标明你给我们的精神向度,要诗人何为?习总书记的中国梦、正能量是什么?就是重建真善美!重振精神文明秩序!重建我们心中的华胥氏国!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诗歌是一门艺术,诗歌的魅力是靠艺术感染力来感染读者的。精神向度在诗歌作品中怎样表现?那是今天无法说清的技艺。总之一句话:诗歌切忌空发议论,空呼口号,诗歌作品必须用意向和情感说话。如果你在诗歌作品中空呼口号,就学我加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写提案。如果你是公务员,就请你执政为公,当好人民的勤务兵。诗歌,是艺术中的精髓,必须呈现艺术的魔力。
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为河北省作家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负责人,兼河北省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诗人大解有一首诗《日食以后》,很值得大家一读并深思:
昨天,观看日偏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仰头望日,一阵阵惊呼。
今天我又看到了这些人。他们各忙各的,没有人提到昨天的事情。
历史被忽视了,而未来尚未确定。今天,人们不再仰望什么。
而在接续而来的夏天里,我越来越感到上苍的宽厚,以及自己内心的缺失。
2009.7.23
大解在日食以后弄明白了一件事。日食以后发生了什么?很多人不会去弄明白,即或有人去弄,肯定也弄不明白。大解去弄了,大解弄完以后明白了日食发生以前的景象,大解得出的答案对这个时代太重要了。
诗写到化境的时候,眼前应景的东西都溶化在更博大的境界中了。诗歌中的景象已经变成了高度抽象化的另一种实体。正如大解所写:“昨天,观看日偏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仰头望日,一阵阵惊呼。”因观望者的境界不同,大解这里的动词“望日”,我们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诗歌生态的隐喻性抽象实体结构。在国人眼中,“日”曾是被体制文化指定的东西,是高不可攀、光芒闪闪、恩泽万物的体制圣物。在大解这里,此“日”非彼“日”。大解这里的“日”,应该是人类抽象思维中的一个很具体的高点,是人类赖以走向终极自由的唯一参照。突然日偏食发生了,人们“一阵阵惊呼”。民众之惊呼不外乎有三:有为圣物被屠而讶异的,更多的充满了惊骇,也有少数惊喜的。而隐蔽在民众背后的诗人“我”呢?又在为什么吃惊呢?
“今天我又看到了这些人。他们各忙各的,没有人提到昨天的事情。/历史被忽视了,而未来尚未确定。今天,人们不再仰望什么。”只是一夜之间,民众居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转瞬就忘记了昨天的那声声“惊呼”。他们之中,有谁记得夸父?有谁能体会夸父逐日的真正寓意?所以他们不再朝天空仰望,不再想知道“日”究竟是什么,过一日算一日。忘记历史、忘记惨痛的经历、忘记血的教训是当下国人的常态。鲁迅笔下诞生的阿Q,在今天繁衍了更多的后代。大解在诗中来了个神奇的乾坤大挪移,把诗中日食发生的高点一下拉回陆地,在高低位子倒置中滋生出诗歌无限的张力,也把先前人们在“日偏食”的过程中形成的紧张感化为日常的生存态,使诗歌的垂直击打力度因情绪的反差而暗中暴涨。最后,诗人无限平静地娓娓吐出一句:“而在接续而来的夏天里,我越来越感到上苍的宽厚,以及自己内心的缺失。”日食等于心食,蚀日就是蚀心。圆日被巨大的暗器所屠,心被时代的阴影所遮蔽。大解在这里强烈地感到上苍宽容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日食发生了,被食的太阳照亮了我们心的空缺,虽然“心偏食”早就发生,但透过此次日食因而被看见;其二是上苍让我们带着空缺的心而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了这么多时日,所以我们要感恩。
物欲时代,我们不再仰望天空导致信仰的失落,存在价值的沦丧令价值存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大解通过一次短暂的日食,看见了时人的巨大盲点,同时在他的心中也向世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惊呼——日在天在,心死人死!
比如这次笔会,诗人白鹤林有一首《诗歌论》:
《诗歌论》
白鹤林
清晨街道上,见一老妇人
背两扇废弃铁栅门,感慨生活艰辛。
夜晚灯下读诗,恰好就读到
史蒂文斯《人背物》,世事如此神奇。
难道诗歌真能预示,我们的人生际遇
或命运?又或者,正是现实世界
早先写就了我们全部的诗句?
我脑际浮现那老人满头的银丝,
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落在现实主义
夜晚的灯前。我独自冥想——
诗歌,不正是诗人执意去背负的
那古老或虚妄之物?或我们自身的命运?
背门的老人脸上并无凄苦,这首诗
也并不须讨厌和虚伪的说教,
(像某些要么轻浮滑稽,要么
开口闭口即怨天尤人的可笑诗人)
我只是必须写出如下的句子:在我回头
看老妇人背起沉重铁门的瞬间,
感到一种力量,正在驱动深冬的雾霜,
让突然降临的阳光,照澈了萎靡者的梦境。
这个意向精妙:诗人到这个世界上,特别是中国诗人在现时的土壤上,就是来背那扇门的!把门背到哪儿去?背到价值的山巅,安放在价值的高塔上,让真善美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本文选自袁勇老师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e10520102w9rn.html
(发稿:月光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