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自然(讲稿)
《人与自然》以前叫《动物世界》,名称的更换,意味着节目档次的提升,无限膨胀又无限脆弱的人类开始思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之于人的意义,反思人在其中的序列。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诗人与自然”,这个话题很大,当然,从字眼中多出来的这个“诗”,我们知道诗人们老早就已经在诗歌中涉及了这个话题。在我们的中国诗歌中人与自然是高度和谐的,并不存在今天所出现的恶劣的关系,“天人合一”,自然是我们的皈依之所,静思之地。在西方诗歌中,渗透着“主客二分”的思想,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诗人借助自然来思考,自然是心灵的客观对应物,自然让诗人们能够拉开与尘俗的距离,更加清晰地观照自身的存在。
我以为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触发了诗人的灵感,擦拭着诗人的感受力。
人心与自然物有着一种生命共感关系。比如《诗经》中自然常常是诗人触动诗思,借以起兴之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触动的是少男少女的思慕之情。
二、自然应和着诗人的心灵节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在不少诗中,都可见出人们对人心与自然物态一致同构的惊喜体认。如孟浩然的“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方诗歌则借助自然来思考,把自然作为心灵的客观对应物。
三、自然重新唤起了诗人的生命意识。
如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天的自然风景恰好与诗人大病初愈相遇,景物的生机勃勃中融入了诗人的生命意识。
四、自然多少能清除杂念与成见,缓减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如《赤壁赋》等。
五、自然彰显了诗人的独特精神品格。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都“飞尽”,“孤云”也飘远,“尽”“闲”将动的世界带走,读者亦随之进入“静”的世界,看到了一个满心寂寞而“独坐”出神的诗人形象。
六、自然提供了一种最本真的生命体验方式。
陶渊明之《归园田居》、梭罗之《瓦尔登湖》。
梭罗退隐到瓦尔登湖畔实践一种孤独的生活,回到一种简单朴素的状态,以此来避免人的异化。比如在最简朴的劳作中,体验到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和自由自在的心态。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种豆”一章多次描写从劳作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感。梭罗记叙到:“我爱上我的一行行的豆子了。他们使我爱上了我的土地。我珍爱它们,我为他们松土,除草,从早到晚照管它们,这算是我一天的工作。”在梭罗的照料下,“那些豆子很快乐的回到了培养他们的野生的原始状态下,而我的锄头就给他们高唱了牧歌”。在劳作中,梭罗和自然——大豆在距离上已经消失了。陶渊明也在一首诗中描写他种豆的场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样也在劳作中得到了高度的精神愉悦。
七、自然使得诗人能够与俗世拉开适当距离,更好地审视生存的意义,抗拒平庸。
比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长时间工作以后》:“长时间工作以后,我终于出外散步/月亮划过夜空,在脚下耕犁,没有星星/没有一丝光亮!// 一匹白马在旷野向我奔来?/我没有在寂寞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浪费了。”人类越来越相信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占据主导地位。但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社会的机器。人类“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有时间来作别的”,并且“人类已经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
八、自然保存了诗人对事物的特殊感知,抗拒日常事物的异化。
里尔克《我如此地害怕人言……》:我如此地害怕人言,/他们把一切全和盘托出: /这个叫做狗,那个叫房屋, /这儿是开端,那儿是结束。 //我怕人的聪明,人的讥诮, /过去和未来他们一概知道; /没有哪座山再令他们感觉神奇,/他们的花园和田庄紧挨着上帝。 //我不断警告、抗拒:请离远些。 /我爱听万物的歌唱;可一经 /你们触及,它们便了无声息。/你们毁了我一切的一切。(杨武能译)
矿石有思乡病,它渴望/逃离铸造的命运。铸造/使生命变得贫乏。/从金库,从铸造车间/它渴望沿着像血管似的矿脉,/流回到崇山峻岭中。它正是来自那里,/现在,埋藏又一次使他安然无恙。(里尔克《主宰世界的人……》)
附: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亲爱的弟兄,也许我们的艺术正在成熟,/ 因为它像少年的成长酝酿已久,/ 不久趋于静美;/ 但请心地纯正,如古希腊人一样!// 对诸神要热爱,对世人要心怀善意!/ 切忌自我陶醉,切忌冷若冰霜!勿流于说教,勿平铺直叙!/ 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 不妨请教大自然。(荷尔德林 《致青年诗人》)
在工作的边缘
(瑞典)特兰斯特罗默
在工作的中心
我们强烈渴望野生绿色草木,
渴望荒野本身,它仅仅被
电话线那稀薄的文明所穿透。
****
闲散的月亮以它的体积和重量
围绕行星的工作。――那就是他们需要它运行的方式。
当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地面竖起它的耳朵。
地下透过草叶谛听我们。
****
即使在这个工作日里,也有一种隐秘的平静。
就像在一个运河流动的多烟的内陆地区:
小船不期地出现在交通道里
或者在工厂后面滑行出来,一个白色流浪者。
****
星期天我走过一幢矗立在一片湿漉漉的
灰色表面之前的不曾刷漆的大楼。
它完成了一半。木头具有那与某个沐浴者的
皮肤相同的清淡色彩。
****
灯盏之外,九月之夜完全黑暗。
每当眼睛校准,就有一缕微弱光线
在那有硕大蜗牛滑行而出的
和那多得就像群星的无数蘑菇的地面上。
(董继平 译)
黄色自行车
(波兰)米沃什
当我问她想要什么,
她说,“一辆黄色自行车。”
——罗伯特·哈斯
要是我们用一个舞步,我的爱人,
迈出汽车,那里立着一辆黄色自行车,倚在树上,
要是我们用一个舞步走进花园,
北方的花园,缀满了露水和鸟叫,
我们的记忆就会变得孩子气,只留下我们需要的:
昨天的清晨和黄昏,并不很远。
不过我们想起一个女孩,有着同样的黄色自行车
常常对它讲着爱抚的话。
后来在黄杨树篱间的花床中,
我们看见一座雕像和有雕刻家姓名的牌子。
我们沿着台阶走向一个湖
一个好像来自古老民谣的湖,
平静,在云杉树林的半岛之间。
就这样普通人的记忆又一次拜访我们。
(张曙光 译)
长时间工作以后
(美国)罗伯特·勃莱
长时间工作以后,我终于出外散步
月亮划过夜空,在脚下耕犁,没有星星
没有一丝光亮!
一匹白马在旷野向我奔来?
我没有在寂寞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浪费了。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在很高的河岸上
脚下的水渊深不可测
黑得像一种鲇鱼的脊背
远处的河水渐渐透明
一直飘向对岸的沙地
那里的起伏充满诱惑
困倦的阳光正在休息
再远处是一片绿光闪闪的树林
录下了风的一举一动
在风中总有些可爱的小花
从没有系紧紫色的头巾
蚂蚁们在搬运沙土
从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
自在的野蜂却在唱歌
把一支歌献给了所有花朵
我会呼吸,像青草一样
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
我希望会唱许多歌曲
让惟一的微笑永不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