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潮》“中国诗歌龙虎榜”联展(5)叶来/朱巧玲/陆华军/陈忠村/辛泊平
《诗潮》“中国诗歌龙虎榜”联展(5)
叶来/朱巧玲/陆华军/陈忠村/辛泊平
卢辉主持
落日下
叶来
落日下的工地,有着悲伤般的杂乱,
门前的那堵墙拆了。
我蹲在落日下给你发短信:
有些是不能乱摸的,比如,乳房,只能摸把鼻血。
夕光平静温暧
照着劳辍的人民
有着旧日的感伤。
我点上一支烟,抓了抓头发,
把它们搞得更乱些,让它们更像县后这块土地
带着尘世的慌乱。
卢辉荐评:读叶来的诗,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二字,什么是生存,按常规出牌,肯定是有人在这时这地、那时那地的“基本样态”,说到这个份上,我们有必要来审视叶来的诗。生存,对叶来来说,有过:感念——理念——体验——经验这样一个“得道”、“规矩”的过程,在叶来过去的许多,哪怕是惊心动魄的诗歌“样态”之时,叶来最多或最想说的话,无非是“我在这里想过”,可现在的叶来,自从到了厦门“县后”的这个地方之后,一种生存与生命交集、地域与灵魂交错的地方会是一种怎样的“集聚地”?为此,我最想说的也正是叶来骨子里的“安份”、精神上的“不安份”的“情感密度”或“精神落差”:“云层高远/列车交汇/水流平静/。凌晨2点30分车站广场/那人在树下/悲伤地手淫。”、“落日下的工地,有着悲伤般的杂乱,/门前的那堵墙拆了。/我蹲在落日下给你发短信:/有些是不能乱摸的,比如,乳房,只能摸把鼻血。/夕光平静温暧/照着劳辍的人民”。我无须再列举更多的叶来“县后式”的“经验”,单凭他的诗歌“本位”,我们完全可以得到:诗歌因为“经验”而“放大”,因为“理念”而“放宽”。
我的手指在下雪
朱巧玲
我的手指在下雪,在冬天
在暮色中,我控制不住这些
雪,它们和我的文字
一起下落
它们是最简单的颗粒,像冲剂
分散在我的病体
我的一生,要下多少雪啊
它们从诗经中飘下来,从唐朝的马匹中
走来,落在我的身上
我站着
我的温度随风雪下降
我不善表达
这些雪,从昨日到达
今日,有着怎样的澄清,时光,怎样用隐喻
把我们拯救
我站在风雪中,像一个汉字
生存无需言说
我的叙述这样简单
卢辉荐评:读朱巧灵的诗歌,我很看好她对语境的“印象化”处理,她对语词的“编码”有着足够的“幻影”效果,就象是一张旧照片,它存放在“心匣”里可以慢慢品味。她的诗与生活常态保持“隔”而“不隔”的阅读面,给人留下一种若即若离的“印象效果”。她的诗不在于要给我们怎样的诗意核心,而是让读者去享受她编码“语句”的陌生感:“我的一生,要下多少雪啊/它们从诗经中飘下来,从唐朝的马匹中/走来,落在我的身上”、“我站在风雪中,像一个汉字/生存无需言说/我的叙述这样简单”。可以看出,她的《我的手指在下雪》同呈现的正是“无需言说”的“隐喻”状态。朱巧灵的诗虽说没有进一步洞开生存“隐秘”之处的“微观世界”,而且还少了“时代本相”的察识(做到这点她的诗会更高致),但由于她的诗有着意味无穷的“影像交映”,这种含混的“暗影”使她的诗一直保持着一种“媚惑”的底色。
鹅毛雪
陆华军
妇人在宰鹅
褪了毛的鹅腌进缸里
雪越来越大
到了雪天
胆颤心惊的鹅
只是一团会走动的雪
鹅毛般的雪
怎能掩饰这鹅凄厉的呼喊
鹅宰后
凄厉声仍在
宛如雪白的鹅毛
散了一地
卢辉荐评:在中国语法的修辞学里有“粘连”一说,从“鹅毛雪”的“鹅”到动物的“鹅”二相粘连而“串”出的诗意,不可不说既“形”似又“神”似:“妇人在宰鹅/褪了毛的鹅腌进缸里/雪越来越大”。大家如果再细心一点看第一节中“褪了毛的鹅腌进缸里”,为何“鹅”毛般的雪却越下越大,在这里,诗人写此诗的“玄机”设置好了。死去的鹅与再生的鹅毛(鹅毛般的雪)如此“轮回”,触及命脉的“玄机”让人不得不为之一惊,生命谁来敬畏,生灵谁来仰视:“到了雪天/胆颤心惊的鹅/只是一团会走动的雪/鹅毛般的雪/怎能掩饰这鹅凄厉的呼喊”。在诗人看来,着地的鹅,高蹈的雪(鹅毛雪)难免都要归于凡尘,只不过是诗人苦苦寻找“自然法则”的灵性和宽度,何时才能“普世”,何时才能“恩泽”?这是我读这首诗的“心结”和“感应”:“鹅宰后/凄厉声仍在/宛如雪白的鹅毛/散了一地”。
卷入风中的一些词语
陈忠村
卷入风里是因为有风
树也在风中
想起一些词语
在路上
虽然我有讲话的能力
却没有能与你交流的语言
蔬菜上的虫毒死了一只飞鸟
鸟的肚中可能还有一颗发芽的种子
这些现象和你我都有关系
我能量裁出衣服
却长不出翅膀
秋的树叶请快落下
要快!夜间的梦游者
光着脚
能把路的脸烫伤
几片落叶搅乱了风
落山的太阳光变得有些凉
思念是那颗星
提前高升了16米
一只流浪的猫看着我不肯离开
卷入风的词语伸开腿和脚
躺在月光下像故乡一样安静
卢辉荐评:符号、色彩、声音、内审是陈忠村诗歌写作的“血液”。符号、色彩是他作为画家的“心符”;声音、内审是他作为诗人的“情势”。如此说来,按符号和色彩所产的诗歌效果,一定是可视的、立体的、多维的、层次的“诗歌空间”,按声音和内审的功能,一定是流动的、跌宕的、回旋的、丰盈的“诗歌时间”,以陈忠村的《卷入风中的一些词语》为例:“几片落叶搅乱了风/落山的太阳光变得有些凉/思念是那颗星
提前高升了16米/一只流浪的猫看着我不肯离开/卷入风的词语伸开腿和脚/躺在月光下像故乡一样安静”。其实,陈忠村的诗歌写作常有“词语”二字的运用,这绝非是一次次偶然性的“暗示”,作为画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他,常常会因为空间遥远的东西所激起一种颤栗性的心跳,这种状态往往带有含混的、不明确的、牵制力的、暗示性的“魅惑”,故以“词语”二字来承载是再恰当不过了:“卷入风里是因为有风/树也在风中
想起一些词语/在路上
虽然我有讲话的能力/却没有能与你交流的语言”。的确,按陈忠村的念想,“我”活在“文字”中,要把别人带入一个不用眼睛看而用心在翱翔的境界,来满足自我和他人心灵的颤动:“蔬菜上的虫毒死了一只飞鸟/鸟的肚中可能还有一颗发芽的种子/这些现象和你我都有关系/我能量裁出衣服
却长不出翅膀”。此刻,当我们把陈忠村这个都市里的“外乡人”的情结“放大”,延续他擅用的“符号、色彩、声音、内审”的技法,来评估“蔬菜上的虫毒死了一只飞鸟/鸟的肚中可能还有一颗发芽的种子”这些“纠集”的现象之时,我们不得不延长冥想,仿佛一种异样的气氛扑面而来:可临的空间、可摸的时间、触目的视角、人性的奥秘、道义的唤醒组成了一种不寻常的威压、期许、追问和求解的“诗歌图景”和“内心法则”。
酒馆秘史
辛泊平
其实,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的,火锅沸腾。
在酒馆里,陌生人也容易变成朋友,称兄道弟,
学习水浒。然后,轻易地交出埋藏多年的秘密,
阴暗或者温暖的往事,露天电影里的情史。
记忆迅速跌进酒杯,随着泡沫溢出,然后消失。
就是这样简单,重复中的厌倦,厌倦里的期待。
一群人呼啸而来,一群人呼啸而过,目的模糊,
互相吹捧,或者缺席批判,不关乎荣辱,
不关乎道德。和亲人讨价还价,最后成功突围,
但没有一个胜利者。人头落地,但嘴巴还在,
还能喝酒,还有抱怨。“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一个人偷偷离开,但椅子没有空着,
一个影子很快坐下来。酒杯摔碎,酒店领班笑语盈盈。
黑店似乎是遥远的事情。只有毛头小子还在叫板,
还在拍胸脯,两肋插刀,转眼便大打出手。
不苟言笑的官员,换上便衣的警察,医生和教师,
小姐和包工头,鱼贯而过,衣冠楚楚,
形迹可疑。一个城市巨大的胃,蠕动不停,
排泄物堆积如山,消化不良。有人怀里藏着炸弹,
埋单时却拿出红色的蜘蛛,富贵的色彩。
破旧的农舍已经消失,孩子们不再阅读,不再
数星星。马儿留在了草原,牛羊进入火锅,
粮食最终腐烂,农事成为秘史,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
午夜时分,有人终于沉醉,曲终人散。
不再谈股市和战争,香烟捻灭,但城市依然醒着。
霓虹灯和出租车睡眼惺忪,迷路的仍在迷路,
清醒的不再清醒。有滋有味的日子,蛇的腰身,
一本书缓缓合上,星斗忽明忽暗。
卢辉荐评:我一向认为:诗是广阔人生阅历和宏富的学养融渗而成,尤其是在谙熟人性复杂的心理信息脉冲中所浸透的“心迹”给了诗歌极其广阔的表达空间,辛泊平的《酒馆秘史》便是一例。我惊动于诗中大量近乎“呓语”的叨念,大量生活细节的碎片夹杂着缤纷的文化信息符号、多义而微妙的语象指涉,使之互为叠加、勾通,形成了含混而又光鲜的“意绪景深”:“午夜时分,有人终于沉醉,曲终人散。/不再谈股市和战争,香烟捻灭,但城市依然醒着。/霓虹灯和出租车睡眼惺忪,迷路的仍在迷路,/清醒的不再清醒。有滋有味的日子,蛇的腰身,/一本书缓缓合上,星斗忽明忽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