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的嘴,一块石头的裂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9

卢辉主持:《诗潮》“中国诗歌龙虎榜”联展(2)

$
0
0




卢辉主持:《诗潮》“中国诗歌龙虎榜”联展(2)

 
卢辉主持

 
温暖的骨灰
 
沈浩波
 
父亲越来越苍老
令我感到陌生
既不像年轻时那样暴戾
也没有老年人应有的温柔
仿佛失去了人类的气息
像一个木头做的
摆在家里的盒子
这感觉令我惊恐
我试着靠近他
伸出双手感受他的温度
我在他的体内
握到了一把温暖的骨灰
这下我放心了
父亲,他就是你
如此轻盈
被我珍爱地
抱在手心
 
 
卢辉评赏:在我看来,《温暖的骨灰》是沈浩波呈现“心灵现场”的典范之作,这与曾经是一腔血勇的“下半身”文化刺客似乎有着某种天壤之别!在“下半身”形形色色的“现场”当中,我只认那些富含道德伦理、人文情怀、生命质地的好诗:“我试着靠近他/伸出双手感受他的温度/我在他的体内/握到了一把温暖的骨灰/这下我放心了/父亲,他就是你/如此轻盈/被我珍爱地/抱在手心”。 作为诗人,的确需要有偏激的激情、燃烧的创作和挑衅者的姿态,但这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结果,沈浩波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在更沉、更重、更密的剿杀中,创造出新的人生环境中的诗歌。的确,每个诗人都应该是一个异端,哪怕是亲情,是“爱”,《温暖的骨灰》正是“爱”到极致由父亲的骨灰盒衍生出“异端”的爱的“诗样”:“父亲,他就是你/如此轻盈/被我珍爱地/抱在手心”。是的,诗人是“理想国”和“天国”的双重放逐者,被“放逐”才是诗人本来的命运,也是其苦难与骄傲的所在。也就是说,没有苦难与骄傲的“剿杀”,没有“异端”的灵魂放逐,没有来自于生命自身的悲欣交集,也就没有《温暖的骨灰》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忏悔而获得刻骨铭心的怀念!
 
 
这个早晨
 
徐俊国
 
不要轻易说话
一开口就会玷污这个早晨
大地如此宁静  花草相亲相爱
不要随便指指点点  手指并不干净
最好换上新鞋  要脚步轻轻
四下全是圣洁的魂灵  别惊吓他们
如果碰见一条小河
要跪下来  要掏出心肺并彻底洗净
 
如果非要歌颂  先要咳出杂物  用蜂蜜漱口
要清扫脑海中所有不祥的云朵
还要面向东方  闭上眼
要坚信太阳正从自己身体里冉冉上升
 
卢辉评赏:诗歌的确要构建精神的“技巧”和“机锋”,在很多诗人苦苦在诗歌文本的“技巧”中呕心沥血之时,很多时候我们看见的都是文本技巧的“分配”,最多就是技巧分配得是否匀称、是否光鲜。徐俊国的诗很少有“技巧式”的先锋,他根本不带你去文本的技巧里“安居”,看他的诗,在文本的技巧里你无须“掏出心肺”。但是,我要告诉你,在他出具的精神的“技巧”和“机锋”里,你可要“掏出心肺”,否则,你压根就进不了他独有的“这个早晨”。在我看来,诗歌的精神“技巧”和“机锋”来自诗人宿命与意志的有效“过滤”,这是他特有的、不容易被复制的“情殇”。是的,我认为任何文本的技巧都可复制,但精神的“技巧”就很难复制,这就是“诗味”之所在。就拿徐俊国的《这个早晨》来说,诗中起句的“告诫”就是没有文本技巧的“技巧”:“不要轻易说话/一开口就会玷污这个早晨”,诗人就是这样在生存的“惯性”和“属性”中,道出诗歌所需、这个早晨所需、精神所需的“反惯性”和“反属性”。起句的“反惯性”却用如此平白的语调、很俗务的活法“反观”了一个“干净”、“守心”的早晨。接下去的“手指并不干净”、“要脚步轻轻”、 “要跪下来” 、“先要咳出杂物”、 “要清扫脑海中所有不祥的云朵”等一系列的“告诫”,都是来自诗人宿命与意志有效“过滤”出的谦卑和敬畏之态,这是对内心不可再生之“圣地”的终极趋附:“要坚信太阳正从自己身体里冉冉上升”,也是徐俊国《这个早晨》的精神祥云。
 
 
一条和浪漫主义无关的河
 
玉上烟
 
我看见河了,酒后
河水漫过我的身体
我看见了硕大的波浪
 
这些蛇一样的曲线
奇异。晕眩
我看见了水草,鱼群
一双缓缓飞向高空的翅膀
 
像是一次泛滥
我体内蓄满了波涛的声响
 
 一条多么好的河,在我落魄的夜晚
它未曾来临也不曾消失
 
卢辉评赏:读玉上烟的诗,让我想到诗歌的“影调”问题。也许有人会说,影调是摄影的事,跟诗有啥关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诗歌的“影调”,象是诗人的“心影”,它的形成跟诗人的情绪、情思、情势、情调很有关联。心之所至,万象为开,一首诗若不能把人“视界”打开,给欣赏者“可感”的底线,那我们哪还有“可思”的空间。玉上烟的这首诗包括她的很多诗,你就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投影”,在她的诗中无论是幻念还是期待,无论是郁积还是通灵,属于她的哪怕是女性特有的娇嗔也总是带着悲悯式的熟稔,这是她不再溺于情绪的“体验”,而在于情感的“历炼”,所以,玉上烟如何将“历炼”置身于时代本相成了她突破自我的节点,这首诗似乎有了征兆,因为她有了漫过体内的“涛声”:“这些蛇一样的曲线/奇异。晕眩/我看见了水草,鱼群/一双缓缓飞向高空的翅膀”,这的确是一次情感的“泛滥”,但诗人的“视界”却很殷实,真的与“浪漫主义无关”,因而才有“它未曾来临也不曾消失”的处惊不乱的“熟识”.
 
 
我走后,一切从简 
 
青小衣
 
我走后,我将把第一人称一同带走
第二人称,也将禁止使用
那时,我只适合用第三人称
且是女性
 
我走后,一切从简
包括,代词
 
 
卢辉评赏:用人称代词:我、你、他(她)来对人生进行“善后”小结,这样的诗作的确不多见,好诗!可以说,在人称代词中,“我”是最为尊贵的,对任何一方的“我”而言,“我”是独一无二,代表“唯一性”,不可替代,故:“我走后,我将把第一人称一同带走”。然而,围绕“我”的人际关系,第二人称(即对方对我的“指代”——她,因“我”的消失而消失),故有:“第二人称,也将禁止使用”,由于“我”已不存在,但“善后”还在进行,故有“那时,我只适合用第三人称/且是女性”,那是最后悼词所运用的称谓,到了“善后”盖棺论定:“一切从简/包括,代词”,真的是不留下一丁点的“死”角,死得其所,豁达!还是女性!!!
 
 
寒流
 
魔头贝贝
 
把刀插进刀鞘就像
把我放回肉体里。表面的平静。
活着的人,有的还在争取,有的
已完全放弃。
 
夜晚来了。天
又黑了。虽然夜晚终将过去。
我在守卫:我在写诗。
星空辽阔,毫无意义。
 
 
卢辉评赏:被“梵音”浸透的魔头贝贝,他的言辞,他的符号,他的言说方式仿佛都是从“梵音”的骨髓中渗漏出来的。我一直在揣摩他诗中的“句号”,你可以说他是刻意的,而我以为是梵音的“据点”,是诗人习惯成自然的“上意识”。《寒流》一诗,不说别的,就诗中的“梵音”气场和磁场就够你“不寒而栗”,这就是魔头贝贝的功力:“把刀插进刀鞘就像/把我放回肉体里。表面的平静。/活着的人,有的还在争取,有的/已完全放弃。”。是的,“把我放回肉体里。”那肯定是“表面的平静。”,更何况“星空辽阔”都“毫无意义”。不过,这只是一个托辞,按诗人的念想,寒流也好,暖流也罢,大家不要太在意现世的“意义”与否,活在当下,唯此唯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