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萝西娅•布兰德:写作时,要选新鲜的词
习惯的盲区
文/多萝西娅·布兰德
选新鲜的词
不管读什么,都要悉心留意那些恰如其分的用词。但是在你使用这些词之前,一定要确保它们和你自己的习惯用词贴切一致。读一本同义词典。一位教过我的老教授曾经这样蔑视地说:“生动的动词”远没有一个在生动的故事中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词有用。不过如果使用得当的话,同义词典是一个好工具。
最后,回到你自己的写作中,用新的眼光再读一遍,就像马上要拿去出版一样。是否还存在通过修改能让你的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有力的地方呢?
习惯的盲区
真正的天才始终都能保持盎然的兴趣和生动的记忆,就像一个敏感的孩子看到不断扩展的新世界一样。我们很多人能够把这种反应保持到青少年时期,很少有成年人能够有幸把这种新鲜感保持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有些时候才会意识到这一点。随着岁月的流逝,成年人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感受和聆听的时刻越来越少了。我们太多的人容忍自己俗务缠身,把注意力消耗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而对周围的世界视而不见,索然无味地打发我们日复一日的时光。
真正的精神病人可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难以分辨他沉思冥想的到底是什么。他的病症在于,他在现实世界里无法作出有效的反应。我们正常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事,轻易不为外界所动,
能打破我们固有习惯的只有寥寥几件真正惊心动魄的事——对一场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大灾难惊慌失措,懒散的漫步被一场胜利大游行挡住了路。它必须是一件我们自己束手无策的事。
对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觉得单调乏味是作家的真正危险。因为我们不是躺在家里积累日常观察所得、鲜活的感受、清新的想法,而是往往要回到生活的素材中,一遍又一遍反复重写我们童年时期或早期生活中的鲜活感受。
重复的原因
每个人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一全作者好像只有一个故事可讲:那些人物可以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名字,他们可以被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下;他们故事的结局或幸福或不幸。然而每次我们都感到在读一本新书,虽然那个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我们早就听过了。不管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我们都知道雪花会降落并融化在她的睫毛上,或者每一次在森林中漫步时,她的头发都会被树枝挂住。D.H.劳伦斯的男主人公在情绪激动时说话等有兰开郡口音。斯托姆·詹姆森的男主人公很可能在广告写作中大获成功,而且总是出生于造船世家。凯瑟琳·诺里斯至少每隔一本书就会提到:在阳光灿烂的厨房里有一只蓝色的调味罐——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重复使用对我们有情感价值的素材,这种诱惑是如此巨大,几乎每个作家都难以抗拒。如果这种重复效果良好,没有理同不这么做。但是通常来说人们还是会怀疑这种重复显得过于随意。如果作家稍微费点事,也许就能够想出对等的描写,同样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样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不会落入那种老掉牙的俗套。事实上,我们都有这种倾向,会记得我们童年时在清晰温暖的光线下看到的东西:无论何时,当我们想唤回童年生活的回忆时,我们都会重复回忆。但是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继续使用同样的情节和同样的东西,我们的写作就失去了效果。
难以捉摸的品质
每一本书、每一位编辑、每一位教师都会告诉你:在创作道路上通往成功的关键是原创性。除此之外,他们很少深入阐发。如果你不断地提问,他们就会举例说某人的作品就具有所要求的“原创性”,而那些漫不经心的例子正是造成年轻作者经常犯错误的原因。“像威廉·福克纳那样要有原创性,”一位编辑会这样说。他的意思是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强调他的建议;或者这样说:“看看赛珍珠,如果你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给我看!”
刚才迫不及待向他提问的初学者对此类建议是非难辨,只好回家,费尽心思要写出一篇被称之为“精彩的福克纳式的故事”,或者“一部完美的赛珍珠式的小说”。
在你的写作生涯中越早明白下面这个道理越好。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能够作的贡献只有一个:能够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那个国家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你的父母只生下你一个;没有人的经验恰好与你相同,没有人的结论和你的一模一样,没有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和你分毫不差。如果你能够和自己友好相处,能够而且愿意精确地说出你对任何一种情形或一个人的看法,如果你能够讲出一个好像包括地球上所有人在内只有你自己看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篇原创作品。
而这一点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却是一般作家最难做到的。部分原因在于:从读书之日起他就沉溺于别人的作品中,习惯于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这世界,这真令人悲哀。只是由于他想象力丰富且容易受影响,才会偶尔做一件漂亮事,我们也才能读到一篇几乎接近原创、看起来不错的故事,或者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地从别人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模本。但是那些理解上的错误,那些对小说人物唐突的描写,其原因大多在于:作者没有透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人物,而是借用福克纳、海明威、D.H.劳伦斯,或者伍尔芙的方式。
原创性不是模仿
那些作家的优点恰恰在于,他们拒绝像他们的模仿者那样谦卑地人云亦云。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视角,都传达出了自己对世界的描写,他们的作品直接来自于没有偏离自我、没有经过扭曲的人格,像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直率而充满力量。
诚实:原创性的源泉
所以,这些故事因为它们不连贯而失败。而这种不连贯是作者通过严格的诚实训练能够控制的,诚实是保持作品连贯性的最好源泉。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你清楚自己对生活中绝大多数主要问题的真正看法,你就能够写出诚实的、原创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是这些仅仅是“如果”,要想找到自己信念的根基,需要艰苦卓绝的挖掘。
通常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发现,一个初学者不愿意全神贯注于挖掘自己的思想,因为他对自己思想形成的过程很了解,他知道他今天的信仰不可能持续到明天还不改变。这让他处于一种观望等待的状态,他一直在等待最后智慧的到来。因为这种徘徊等待,他难以专心写作。当这成为一个真正困难的时候,而不简单是(有时候是)找一个神经官能症的借口无限期地推迟写作,一个作家只能写出粗略的大纲,写出一半故事却无法保证完成它,而很少能够写得更多了。
(刁克利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