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洋,出生于大连,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沙河口区作协副主席。他几十年来热衷于文学创作,曾发表过散文,诗歌以及小说,他的诗作常常被收入当代诗歌及散文集,曾荣获中国渤海之春大河杯金奖和铜奖。2004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在医生诊断之后》,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坛第一部非故事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2010年长篇小说《沉重的海》此书又被称为一部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商人人与情怀和民族气节的史诗之作 。同时2013年他出版了汇集其五部小说的《吴中洋文集》现已被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图书馆收藏。多年以来,吴中洋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并称他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作家”。
11月23日晚,由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丝绸之路总商会协办的“深度交流作家吴中洋:文学作品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哈佛大学内进行。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孙陆、丝绸之路总商会董事长徐明,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张凤为本次活动发表讲话。
张凤老师,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曾任职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25年。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会长,代转赠书。
吴中洋表示,他此次来到哈佛大学,是将此次活动视为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贴近与互容的象征。在他看来,虽然中美两国的治国体制不同,但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以及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愿望是一致的。同时,中美文化两者之间无论先进与否,都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经历漫长探索和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文明成果。
当他谈到自己如何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时,他坦白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工作环境恶劣所导致的,他回想道:“1982年9月,我从化工技校毕业以后,进入了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车间,担任一名操作员。我所在的岗位每天要面对80分贝以上的噪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班倒,没有任何的节假日,人随着机器转而转,并且到了夏天还要忍受室内40多度的高温,冬天车间内的温度会降低到零下三至四度的低温折磨”。他深情的描述着当年所经历的一切,在近三年的工人生涯中,他始终手不释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去阅读西方文学、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离开了那个恶劣的工作环境。
当年的他,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公司举办的“青年读书演讲会”这一演讲会是使他纵身一跃荣登榜首的同时,他被调入了公司的史志办,并成为了《大化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接下来他被公司调进了大连市政府,从事秘书的工作。他表示,虽然那时工作的繁忙,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认知社会,1993年初夏,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大连市政府,辞去了秘书工作,置身于商海”。他说,自己很庆幸能够与时俱进的有了这一次的背叛之举,他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不曾熟悉、不曾经历、不曾体验的生活。
在吴中洋看来,文学作品的存在价值,就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历程,甚者是人们生命的全过程。他说,文学作品让人们获得了对社会的认知、人情世故的冷暖,爱恨情仇的辨识。它的作用是任何人文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为文学作品是源自作家对于社会的感悟、生活的体悟、精神的觉悟为一体,并通过实际的人物形象汇聚而成的。“应该说,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是作家极其艰辛而复杂的系统性劳作。用我的话说,那是作家在自我蹂躏和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他表示。
从事文学创作,没有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那无疑相当是痴人说梦。“有人曾问过我,对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潜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有两点,一是天赋,二是阅读能力。”他认为或许会有人不大认同他这种观点,但是他还是十分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毋庸置疑的。他说,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获取生活的感受至关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生活感受,就没有文学的创作。
吴中洋表示,自己是一名西方文学经典的受益者。三十多年来,他阅读了数量客观的西方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生活体验的直接缺失。通过阅读去间接的体验生活,他觉得间接的感受生活,比直接的亲历亲为要重要的多。他坦白的讲,自己之所以能够萌生文学创作的念头,完全是归功于他所阅读的西方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