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的嘴,一块石头的裂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9

[转载]西方诗歌介绍(三)

$
0
0
 第二部分外国卷第28节 十四行情诗
  
   我捧起我沉重的心,肃穆庄严,
   如同当年厄雷特拉捧着尸灰瓮,
   我望着你的双眼,把所有灰烬
   把所有灰烬倒在你的脚边。你看吧,你看
   我心中埋藏的哀愁堆成了山,
   而这惨淡的灰里却有火星在烧,
   隐隐透出红光闪闪。如果你的脚
   鄙夷地把它踩熄,踩成一片黑暗,
   那也许倒更好。可是你却偏爱
   守在我身边,等一阵清风
   把死灰重新吹燃,啊,我的爱!
   你头上虽有桂冠为屏,难保证
   这场火烧起来不把你的金发烧坏,
   你可别靠近!站远点儿吧,请!
   作者简介
   勃朗宁夫人(1805—1861),19世纪英国女诗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诗人15岁时不慎坠马,两腿受伤,此后长期卧床生活。期间诗人开始创作诗歌,到1844年,她已成为英国诗坛上的明星。1846年,年轻的勃朗宁因倾慕诗人的诗才开始疯狂追求她,诗人经历了多次的彷徨之后最后答应了年轻人的求婚,但遭到家中的反对。诗人后来将自己在这段恋爱中的心情写成诗歌,就是后来结集的《葡萄牙十四行诗》。1846年,诗人与勃朗宁一起搬迁到意大利定居,不久结婚。在意大利,诗人病了近30年的双腿在丈夫的悉心料理下竟奇迹般地康复了。1861年,诗人走完了其充满不幸和奇迹的一生。除了著名的情诗集外,诗人还有一些儿童诗和抒情诗较为出名。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勃朗宁夫人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中的一首。这部十四行诗集共有44首,抒发了诗人在和爱人的恋爱过程中的感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写于诗人恋爱的早期。其时诗人渴望独立坚强的爱情,同时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又对爱情心怀犹疑。
   诗人的心是沉重的,带着深深的忧郁,带着沉重的担心。因为她的心中堆着厚厚的哀愁。这重重的哀愁积聚在诗人的心头,如死灰一样灰暗,没有生气。诗人捧着自己的心如同厄雷特拉在捧着一只尸灰瓮。诗人望向自己的情人。那眼神中含着怎样的深情和怎样的热切呀!诗人愿意将自己的心抛给爱人,将心底的死灰全部地倒在爱人的脚下,任由爱人踩踏。然而,这样的死灰中竟冒出一点火星,那一点火星只要有一丝清风的吹拂就足以让死灰复燃。这死寂的灰中还有生命的呼喊,还有爱情的气息。诗人不在乎爱人将这一点火星踩熄,不在乎爱人将这爱的气息关闭。诗人愿意自己来承担爱的痛苦。诗人不愿意要依附对方和作为累赘的爱情;如果是那样的爱情,她宁愿舍弃,然后独自承担失恋的痛苦。
   然而,爱人是坚定的,愿意守在诗人的身旁,愿意给诗人的心带来生机。爱人愿意做一阵清风,哪怕这清风吹起的是一场大火,哪怕这样的大火会烧坏自己的金发。诗人的爱情,那心中一直压抑的热烈情感,那死灰下面隐藏的一点火红因此更加奔放和大胆,似乎瞬间就有燎原之势。在诗的结尾,诗人用俏皮的话语将心中假装的焦急和愤怒,心中潜藏的幸福和笑意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诗歌受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的心灵在诗中倾诉;每一个意象和动作都指向诗人的心灵,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意识。比喻和用典都巧妙异常,将心中的微妙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结尾,具有诗人所独具的风趣和戏剧性的对白,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心灵中潜藏的乐观情绪,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敏锐情感和诗歌表现手法。诗歌也使用了重复的手法来加强情感色彩。
   诗人的这些十四行诗是她的爱情的真实记录。诗人以其纯洁真挚的感情让她的爱情得到了高度升华,同样,那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29节横越大海
  
   夕阳西下,金星高照,
   好一声清脆的召唤!
   但愿海浪不呜呜咽咽,
   我将越大海而远行;
   流动的海水仿佛睡了,
   再没有涛声和浪花,
   海水从无底的深渊涌来,
   却又转回了老家。
   黄昏的光芒,晚祷的钟声,
   随后是一片漆黑!
   但愿没有道别的悲哀,
   在我上船的时刻;
   虽说洪水会把我带走,
   远离时空的范围,
   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当我横越了大海。
   作者简介
   丁尼生(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诗才,15岁时就与两个哥哥共同发表了《兄弟诗集》。1828年进剑桥大学读书,一改内向寡言的性格,加入诗歌俱乐部,积极参加诗歌活动。1829年,诗人的短诗获得了剑桥大学颁发的金质奖章。然而,诗人的人生并没因此而一帆风顺。1931年,诗人因父亲去世放弃了剑桥的学业。1832年,诗人的《诗集》出版,遭到了评论界的极尽挖苦和攻击,使得诗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未踏足诗坛半步。1833年,已与诗人的姐姐订婚的挚友又突患绝症,离开了人世。诗人不堪悲痛,只以写诗来慰藉自己的灵魂。1950年,诗人出版了花费17年时间写成的《悼念集》,轰动了整个诗坛;同年,诗人和相恋15年之久的恋人结婚,可谓双喜临门。随后,荣誉也纷至沓来,诗人被人们众口一词封上了“桂冠诗人”的称号。晚年的诗人过着安闲的生活,还在上议院获得了一个席位——那是一个离诗歌,特别是伟大的诗歌作品很远的地方。所以,晚年的诗人尽管笔耕不辍,但收效甚微。
   名作赏析
   这首诗出自诗人的诗集《悼念集》,为诗人的名诗之一。诗人想借这首诗表达自己对逝去挚友的怀念和那种怀念的痛苦。诗人在沉痛的怀念中,意欲乘船横越大海,去寻找挚友。但诗人又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超越了平常的思念之情,在诗中写出了对人类心灵的思考。
   诗人静立海岸,面对大海。尽管在海的深处有呜呜咽咽的悲吟,大海的表情却是一片寂静。诗人昂起头,看到了灿烂的夕阳,“金星高照”。诗人仿佛听到了一声召唤,“清脆的召唤”。
   诗人要远行了。就在这个时刻,诗人将远行的时刻,诗人看到了“黄昏的光芒”,听到了“晚祷的钟声”。那略带暗淡色彩的夕阳,衬着那教堂的钟声,幽幽邈邈的。是天堂的胜景,还是人间美妙的风光?黑夜即将来临,容不得诗人思索,诗人只能藏起曾经的悲哀,在悲哀的回忆中上船。在沉痛的回忆中,诗人的心如同那海水一样:尽管有着汹涌澎湃的激情,有着涵盖宇宙的梦想,但是为了失去的友人或者前辈的安息,为了平静美好的未来,诗人宁愿承受一切悲哀和痛苦;诗人沉默而冷静地站着,思索着即将到来的远行。
   海水在“无底的深渊”中涌来涌去,但它们可以转回老家。诗人呢?可能面对的是洪水,无情卷走一切的洪水;可能诗人的前面不再有时空,一片混沌。但是诗人是满怀豪情的,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在诗的结尾,诗人说道:“我盼望见到我的舵手。”
   诗的风格是沉郁的。带着那种心灵的重负,诗人借助独特的韵律、恰当的比喻和象征,完美地唱出了心灵的忧伤和对挚友的深深怀念。从那比喻、象征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英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即对大自然进行深度的挖掘,寻找贴切表现主观心灵的象征物。同时,诗中那独特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0节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作者简介
   叶芝(1856—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1889年,诗人出版其第一部诗集《马辛的漫游与其他》。同年,叶芝对美丽的茅德·冈一见钟情,并且一往情深地爱了她一生,尽管诗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丝毫回报。1891年,诗人来到伦敦,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1896年,他和友人一道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拉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序幕。1899年,诗人的诗集《苇丛中的风》获得最佳诗集学院奖。1902年,爱尔兰民族戏剧协会成立,诗人任会长。1910年,诗人获得英国王室年金奖和自由参加任何爱尔兰政治运动的免罪权。1917年,诗人再次向业已离婚的茅德·冈求婚,被拒绝,同年和另一女子结婚。1923年,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诗人创立爱尔兰文学院。1938年,诗人移居法国,一年后病逝。诗人一生创作甚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奥伊辛漫游记》、《后期诗集》等。
   名作赏析
   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其时,诗人还是一名穷学生,诗人对爱情还充满着希望,对于感伤还只是一种假设和隐隐的感觉。
   在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经衰老的情人的苍白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怎样的真诚、深切。诗开头的假设其实是一个誓言,诗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未来一起押给了自己的爱人,这爱也许只是为了爱人的一个眼神。诗人保证:即使情人老了,自己仍然深爱着她。即使她头发花白,即使她老眼昏花,仍然可以为那一个柔和的眼神带来的爱慕,带来的阴影和忧伤回想,让最后一点的生命带点充实的内容。在情人的最后岁月里,诗人极为渴望能在她身边。
   然而,这样的誓言,这样的坚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情人是很优秀的:美丽、年轻而有着令人仰羡的内秀。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着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爱着情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痛苦的皱纹。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得越坚笃。
   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诗人所担心的是情人。她会在年老的时候为这失去的爱而忧伤吗?她会凄然地诉说着曾经放在面前的爱情吗?诗人的爱已经升华。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在头顶的山上,在密集的群星中间,诗人透过重重的帷幕,深情地关注着情人,愿情人在尘世获得永恒的幸福。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1节序曲
  
   冬夜带着牛排味
   凝固在过道里。
   六点钟。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而现在阵雨骤然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还有从空地吹来的报纸
   裹卷在自己脚边。
   阵雨敲击着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在街道的转弯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然后路灯一下子亮起。
   作者简介
   艾略特(1888—1965),英国现代著名诗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国,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建人,父母都出身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1906年,诗人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08 年接触到象征主义诗歌,开始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1910—1911年和1914年,他先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仍学哲学,随后就在德国找了一份研究员的工作。1915年,他和英国少女维芬结婚,从此定居英国,同年发表第一首诗歌。1920年,诗人出版了其第一部诗歌评论集《圣林》。1921年,诗人妻子发疯,他精神几近崩溃,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了长诗《荒原》的大部分。1922年,他创办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标准》,并担任了长达17年的主编,发表著名的长诗《荒原》。1927年,诗人加入英国的国教和英国国籍。1932年,诗人和已疯的妻子分居。1934—1943年完成其后期的代表作《四个四重奏》。晚年的诗人基本上沉迷于宗教,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1948年,诗人因为对现代诗歌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他和自己的秘书法莱丽结婚,曾为此写过一些歌唱爱情的诗歌。1965年1月,诗人病逝于伦敦。
   名作赏析
   这首诗选自艾略特的组诗《序曲》,是四首中的第一首,写于1917年,是诗人早期的佳作之一。它的写作年代比《荒原》(1920年)还要早。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艾略特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首诗是他思想历程的一个见证,展示了“荒原”的一角。
   诗歌以几个独特的意象的巧妙组结,表现了一个黄昏时的西方现代城市的影象,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刻和场景。在一个清冷的冬夜,城市内飘散着牛排的味道,最后在人们要经过的过道里凝固,久久不散。这样的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过道就是人类路程的象征。
   “六点钟”,简单三个字点明了时间。白昼很快就消逝了,如同一支烟的工夫,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冒着青烟的烟蒂。黄昏降临,阵雨骤然,风挟裹着雨吹扫着残败的枯叶、污秽的碎片和破烂不堪的报纸。那阵雨是要冲刷什么吗?那敲击百叶窗和烟囱的声音是不是也在诉说着什么?那混合着碎片和污秽的雨水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吗?是不是要突然汇为一场洪水,冲刷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马浑身冒着热气,不安地刨着蹄。这时路灯亮起来了,但那昏黄的灯光在这样的世界里也于事无补,世界仍然充满着死寂的忧愁和暗淡。这首诗可以说是《荒原》的缩微。
   这首诗在诗体、韵律和语言上颇具特色,形体自由,语言灵活,节奏和谐。诗人一方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诗人对现代都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明显受意象主义的启发,不用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用独特的意象来描摹现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那残破的落叶、报纸,还有那破碎的百叶窗和高高的烟囱都象征着现代都市文明的没落和匮乏;那“孤独的马不安地刨着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生动写照,还有那灯光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希望或者诗人内心的一种信仰。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2节黄昏的和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你的记忆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灿烂!
   作者简介
   波德莱尔(1821—1867),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家庭。6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给一个古板偏狭的军官。诗人青年时代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生活,整日流浪于现代都市中,处处标新立异,和女演员同居,终于穷困潦倒;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857年,他的诗集《恶之花》出版,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咒骂之声不绝如缕,竟至于有官方出面将之查封,判处诗人伤风败俗的罪名;另一方面许多著名作家好评如潮,一些报纸争相刊登为《恶之花》辩护的文章。诗人最终顶住了威胁和打击,继续写诗,并于4年之后出版了《恶之花》第二版,成为当时很多青年人的精神导师。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没有摆脱贫病交加的生活。1867年,名满天下的波德莱尔在贫病交加中死去。除了著名的《恶之花》外,诗人还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画评《1854年的沙龙》等作品。
   名作赏析
   《黄昏的和谐》为诗人的诗集《恶之花·忧郁和理想》中的一首情诗。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
   “时辰到了”,诗的开头这样说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停顿,似乎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诗人等了好久了吗?无论如何,黄昏已经到了。诗人开始展开自己的心怀,用那美丽的意象,用那有着灵魂的事物来象征诗人的心灵或别的什么。
   在这黄昏的时刻,花儿散发着芬芳,似乎在倾吐灵魂的忧郁,诗人听到了声音;小提琴在幽幽咽咽地倾诉,那音乐似诗人心灵的流淌,流淌着诗人的悲伤,又似冥和着天空,天空是美的,那种愁云惨淡的凄美。在这个黄昏,如血的太阳下沉,染红了西边的天空。在那一刻,诗人敏感的心如花一样在战栗,诗人完全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为那天空的悲哀和美丽震撼了。最后,诗在“神座一样灿烂”的氛围中结束,诗人在黄昏的美丽中、在美好的回忆中获得了解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诗人奔走在这喧嚣的世界,体味情感的波澜,在万物中,在它们的动静中寻找诗的意象,寻找心灵的象征,摹画心灵的美。诗人的美是忧郁的,无论那花、那音乐、那天空都蒙着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另外,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来自马来的诗体:全诗上段的二四两句和下段的一三两句重复,韵律严格。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其实,对音乐感的追求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有人就曾说过,这首诗是诗歌对音乐的胜利。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9

Trending Articles